意大利面又叫意粉。因為長短、形狀、外觀等的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,比如空心的意面被稱為通心粉。
面制品是我們幾千年來的主要食物,所以國內很多人初嘗意面便覺得似曾相識,很輕易的就在中國收獲了一大波粉絲。
意大利面的歷史來源眾說紛紜,一個有意思的是起源中國說。據說當時馬可波羅游歷中國,嘗到了很多中國美食,回國后便把面食的制作技藝帶回了歐洲,意大利面由此產生。更靠譜的說法是說意大利面在羅馬帝國就已出現,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,人口眾多,為了解決糧食難以儲存的問題,人們想出了把面粉揉成團、搟成薄餅再切條曬干的方法。
而意大利人似乎天然熱愛這種面食,很多人把做意面的秘方代代傳承,不肯輕易示人,甚至將其寫入遺囑。中世紀的文學作品中也常常出現面條。
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意面類型:
1、長直型意面
這種外觀最接近普通面條的意面,適合搭配清爽型的醬汁,蔬菜可搭配番茄、洋蔥等,口感順滑。
2、扁平型意面
面積相比長直型意面較大,口感更加筋道,適合烤制或者搭配濃郁的海鮮類醬料。
3、通心粉意面
面皮較厚,有嚼勁,適合搭配濃郁肉醬,搭配食材本身濃郁的小麥香味。
4、造/型/意/面
造型特殊的意面能夠掛住更多醬汁,口感和其他意面無大差別,但因外形特殊,推薦給小朋友們食用。
意大利面最初的做法多是和肉類、蔬菜一起烤制,文藝復興時期,意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。
地理大發現更是給了意面升華的靈魂。來自美洲的植物——番茄和辣椒被引入到意大利面的醬料里。
不知最早是何人發現可以用西紅柿做醬汁搭配面條,這種做法使意大利面的口感和層次更上一層,甚至受到皇室貴族追捧。
意面主要提供碳水,想要吃的更營養更健康,最好再搭配一定的蛋白質和膳食纖維。家常做法可以搭配西藍花、胡蘿卜和番茄醬,肉可以選牛肉或者海鮮。